一部船政史,半部近代史
150年前,由晚清洋務派重臣、閩浙總督左宗棠奏請,在福建創辦船政學堂。自此,開中國近代船政之端始,啟中國學校制度的職業教育之先程。
左宗棠
150年后的今天,我們抱十二分誠意,再次翻閱這段充滿富國強兵夢想的中國船政史,感受的既有近代一群中華仁人志士謀求革新救國、民族復興的慷慨悲歌,更有在“海國圖志”大格局下,積淀而成的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的教育情懷。
“福建船政”,因創造了多個中國海軍第一,而被譽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國第一所近代海軍學校、送出了第一批手握技術的留歐學生(而不是幼童)、培養出第一代中國海軍軍官、組建中國第一支海軍艦隊,等等。沈葆楨說,船政“創始之意,不重在造,而重在學”——“船政的根本在于學堂”。所有這些第一,都源于以實踐“師夷長技以制夷”而創辦的福建“船政學堂”的誕生與發展。
劉步蟾、鄧世昌、魏瀚、薩鎮冰等眾多優秀的海軍軍官、艦艇指揮官和造船工程師,嚴復、陳季同、羅豐祿等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譯家和外交官……這些曾經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的歷史人物,是清末民初愛國志士的縮影,他們的成就,深刻影響了中國近代社會的思想、科技、軍事、經濟和文化走向;他們的成就,更是中國近代職業教育的強力背書,為福建船政學堂樹起中國近代高等職業教育發端的歷史豐碑。
分析船政學堂誕生的年代,我們會發現,世界工業革命帶來的海事演變,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和戰事的沖突,將晚清推向了世界的風口浪尖。
作為中國近代第一所高等實業學堂,集合了現代職業教育的全部生長基因和發展元素:辦學主體為國家興辦,財政支持;辦學機制為廠校一體,工學結合;辦學模式為理實一體,國際接軌。這在幾千年來中國的教育模式中是具有顛覆性的。它下設8所學堂:制造學堂、駕駛學堂、練船學堂、管輪學堂、繪事學堂、藝徒學堂、匠首學堂和電報學堂,分別承擔船政學堂“深明制造之法,并通船主之學,堪任駕駛”的培養目標。可以看出,它從當時的中國實際出發,堅持“權操諸我”的原則,培養能夠造艦船及船用機械設備的工程人才,培養海軍軍事人才,培養能夠獨自遠航的船舶駕駛人員。
船政學堂輪機車間
無愧船政大臣沈葆楨的對天叩拜,在實現建設新式海軍、建構海洋之利“宏圖夢想”的同時,它所形成的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化辦學模式,以及卓著的辦學成績,先進的培養規格與課程體系,以“開山之祖”的氣勢,為后來的眾多高等學堂所仿效,尤其是高等實業學堂、水師學堂,即使后來的高等專門學校或專科學校,也多見到受船政學堂影響的痕跡。
品船政之文化 跨越百年對話職業教育
在福建,通過船政學堂,展現了近代中國先進科技、高等教育、工業制造、西方經典文化翻譯傳播等的豐碩成果;在中國近代史上,通過嚴復、鄧世昌等諸多仁人志士的愛國思想,折射出中華民族礪志進取、虛心好學、博采眾長、勇于創新、忠心報國的文化精髓,可借此總結為“船政文化”。
船政學堂鳥瞰
150年過去了,讓我們再次重溫“船政的根本在學堂”——前學堂學制造,后學堂學駕駛,藝圃則為現今的技工學校,體系完整,規模頗大。它所帶給我們的,是中國教育變革與科技創新的時代警醒,是融貫最新技術,建立起與工業化和海軍建設相適應的船政教育模式。其“引進西學,為我所用”和“求是、求實、求精”的教育觀,“窺其精微之奧”的留學觀,“手腦并用,技藝斯通”的教學觀和“嚴謹的教學輔以嚴苛校規” 的管理觀等,都是當時中國前所未有的思想變革和開創性之舉,至今讓世人為之驚嘆,并深受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