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和教養,在巨變的時代被作為代價犧牲掉了.......
著名藝術家、作家、文藝評論家——陳丹青論過教養與人文,他說,很多很多有地位的人,你仔細去看,他們未必有教養。那有教養的人是什么樣的?我們今天看他的分享:
01.教養第一條:
總得有禮貌
通常所謂“教養”,第一條,總得有禮貌。可是我到現在遇到有些小關節,還是止不住地沒禮貌。
我喜歡逛古董店。最近我到羅馬旅游,找到兩條專賣古董的大街,一家一家進去看。
有一家進去后,我就埋頭看小雕塑、小文物,然后向一位很有風度的老先生問價錢。問了幾件,老先生都說不賣,我說:“為什么不賣呢?”
他就說實話了,他說:“這是我的店,你進來了,不跟我打招呼,就在那里看,然后問我賣不賣,我不賣?!?/span>
我很少臉紅的,當時臉紅到脖子,非常非常難為情,耳朵都熱了,想起小時候。
我小時候經常被大人訓斥,訓斥的理由不是頑皮搗蛋、翻墻砸東西,而是沒禮貌。
所謂沒禮貌,不是你不尊敬人,是你不知道尊敬的方式。我相信很多人沒禮貌,并不是這個人不好,實際上是不懂事。
你小時候、你年輕時不禮貌、調皮,甚至粗鄙,情有可原,尤其在那么一個粗暴荒涼的時代;可是歲數大了,我六十多了,在羅馬,在文藝復興的故國,不經意之間,小時候“文革知青”那種沒教養,那種粗鄙的人格,就露出來,這位老人把我點醒了。
非常小的一件事情,可是所謂教養、所謂禮貌,全看小事情?,F在我想咱們可以說下去:今天,我們的所謂“人文”狀況,出了什么問題?我們普遍的教養,出了什么問題?
問題很沖突。一方面,在我幾十年記憶中,中國的國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么好。可是呢,也是因為這二十幾年的經濟體制轉型,中國又出現前所未有的大問題,什么問題呢?
總括來講,就是全國上下,大家都同意,我們的人文素質發生很大的問題,大家都不滿意。
02.教養是裝不出來的
再舉個例子。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有個案例,美國愛荷華州,一位中國留學生槍殺了他的三個老師,還有他的一個中國同學。
矛盾發生在哪兒呢?發生在他和另外一個天才學生,溫州人,農村出來的,兩人都在愛荷華州立大學修天體學,都師從同樣的導師。
但是呢,盧剛沒得到獎學金,另一個同學得到了,盧剛沒得到他要的分數,另一個同學得到了。
他忌恨同學,也忌恨老師。他帶了手槍把幾位老師一個一個打死,很從容。當時老師躲在課桌椅底下,懇求他,他很冷靜,一槍打死一個。
▲盧剛殺死以上6人后飲彈自盡
事情發生后,美國非常痛惜,并不是痛惜他開槍殺人,因為美國經常發生校園槍擊案,隔三差五會有報道,這是美國的老問題——
美國痛惜什么呢?在全世界研究天體物理方面,一共有6個最頂尖的教授,現在有3個沒了,五六十歲左右,被打死了。
真正動人的是后面的故事,中國人聽了,簡直匪夷所思。
愛荷華區是個大學區,有將近上千名中國留學生,盧剛案發生后,全體中國留學生和家屬非常緊張,壓力大極了:我們在別人國家犯了案,殺了人,出門怎么面對美國人?
可是就在案發當天晚上,愛荷華州所有中國留學生家門口都有一封信塞進來,是當地教堂散發的,大意是說:“請所有中國人不要緊張,不要愧疚,我們都是罪人,都是上帝的孩子,請大家一起為死難者祈禱,為兇手祈禱。”
中國人安心了,第二天上學、上班,到了學校、公司,又受到美國同學和同事的口頭安慰,然后教堂請中國人,不管你信不信教,都來參加儀式,原諒罪人,超度死者。
我們可以想想,這事發生在我們國家會怎么樣?
我相信政府會有理性,不見得失控、失態。但這里發生一個問題,就是在一個道德傳統沒有中斷的國家,或者道德傳統嚴重中斷的國家,一旦發生這種悲劇,你會見證二者的差異。
▲ 梁啟超,中國近代思想家、戊戌變法領袖之一
另一個有關教養的例子。
梁啟超怎么去世的,大家知道嗎?
可是梁啟超怎么說?他的第一反應,是請周圍人千萬別跟媒體說,不要公布。
他說,中國老百姓剛剛開始相信西醫,還有很多人在觀望,舊觀念還沒轉過來,如果因為我的腎切錯了,社會上知道了,老百姓又會退卻,不信西醫,所以別公布。
大家想想,他是拿自己的命為現代化做犧牲。
大家會說,這是他的道德、思想,這是他的精神,可我覺得這是教養。
思想、道德是可以學的,可以放在嘴上說的,可是遭遇性命攸關的大節,教養裝不出來。
梁啟超知道自己完蛋了,但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的性命,這僅僅靠的是思想道德嗎?
03.大學培養有知識的人
但不一定有教養
現在,沒有人提“革命”,為什么?因為國家付出了幾十年的代價,知道那是一句空話??墒墙裉煳覀兒鋈灰帷叭宋摹?,以我對“文革”的記憶,我會警惕:又是一句空話!
“人文”這兩個字,漢語原來沒有的。這個詞,實際上最早是從“文藝復興”那里來的。
文藝復興以前,漫長的一千多年中世紀,上帝頂要緊,人是上帝的仆人,上帝的罪人……到了文藝復興,所謂“人”,所謂“人的價值”,抬起頭來,簡單說,就是世間一切,人最重要。
文藝復興有一件標志性作品,就是米開朗琪羅雕刻的《大衛》,全裸體;還有波提切利,畫過“維納斯誕生”,也是全裸體。
他們以上帝的名義來畫凡界的人,或者說,以凡界的人的樣子,來畫傳說中的神——人覺醒了,一切以人為本。我們今天所說的“一切以人為本”,實際上是從意大利人文主義那兒借過來的。
▲ Photo by Adam Gritco on Unsplash
按理說,中國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現代化教育,文藝復興的價值觀和所有學科知識,我們差不多都掌握了,都在傳遞中,為什么我們今天還要來提人文教育?要提人文素質?
我回國后一直不明白,什么叫“素質”?都說“這個人素質太差了”,我不太懂,然后又聽到全國在搞人文素質教育,我也不太懂,這句話在我出國前不流行的。
素質,也泛指很多內涵,但我寧可用比較老的字,叫做“教養”。我知道我既沒知識,又沒教養,所以我對沒教養的事情,特別敏感。
教養,是我們中國自己的一句話,源遠流長。這個“養”字,是要時間的,一個孩子養大,一條小狗養大,都要時間。一個國家整體人文發生問題,我想,首先是許多個人的教養發生問題。很多人都缺乏教養,總起來看,很可怕!
現在大學的教育,大學培養人,是“有知識、沒文化,有專業、沒理想”,或者說,你有地位、有學位,但你不一定有教養。
我們隨時看到很多很有地位的人,比方說教授、官員、社會名流……但你仔細去看,他們未必有教養。我本人的沒教養,剛才已經是個例子。
我有一次在廁所里正撒尿。
一個儀表堂堂的青年,二十四五歲的樣子,是個研究生,非常帥的小伙子,立刻跑過來站在我后面大聲說:
“你是不是陳老師?我是從江西來的,你在江西插過隊,我要跟你照個相?!?/span>
我非常尷尬,因為我正在撒尿,他完全不懂應該在外面等我,那樣沒禮貌,不懂得不可以這樣子對一個長輩說話。
出了廁所,他早已準備好了照相機,把我像人質一樣一把夾住,不由分說就拍照。
這種情況我不止一次遇到——雖然并不是每次都在撒尿——但一上來就拍照,拍完就走,然后跟人說,你看!我跟陳老師合影。
我們小時候,所有大人都不許我們這樣對待人,可是如今變成大學里司空見慣的事情。
不是對我一個人,所有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或必須認識一下的,都這樣,行話叫做“混個臉熟”——這就是沒教養。
【全文完】
(轉載于:上海市徐匯區心理咨詢協會。感謝原創作者和原發布平臺的辛勤付出。版權屬原擁有方。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由于版權不明,若涉侵權,指正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