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國盛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3年01月
中文里有諸多關于科學的話語,比如“科學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 “科學防疫”“科教興國”“科學家”“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其中的“科學”都指同一個東西嗎? 在中西醫之爭中,或者說在關于中醫是否是科學的討論中,撇開里面的那些政治的內容,那些意識形態的內容,在這一討論的背后,或者在進行這一討論之前,是否需要先澄清一下“科學”的含義。 科學,對中國人來說,到底是什么?——是真理,指向知識?是意識形態,指向政治?是技術,指向某種功效?又或是W所不能,指向某種神話? 在這本書中,吳國盛教授從其專業和研究出發,分析中國人的科學觀念,闡明科學和哲學、宗教以及倫理傳統的關系,揭秘科學的文化基因,幫助我們理清我們的各種科學觀念,引導我們反思我們的文化傳統。
內容簡介
在本書中,吳國盛教授先是梳理當代中國人的科學觀念,然后闡述現代科學起源于古希臘的理性科學,并對比中西文化的差異。接著又從兩個方面討論現代科學的產生:第一、宗教直接助力現代科學產生;第二、數理實驗科學塑造了現代科學的標準。此外,吳國盛教授還討論另一科學傳統——博物學(自然志),并由此回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坦言雖然在數理實驗科學的意義上中國沒有科學,但是在博物學的意義上,中國有科學,并由思考中國文化的當代命運。
作者簡介
吳國盛,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史系主任。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吳國盛教授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空間物理專業,碩士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專業碩士學位,博士師從葉秀山教授。主要著作有《什么是科學》《科學的歷程》《技術哲學講演錄》《時間的觀念》等。 曾獲得第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教育部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獎,博士論文《技術與形而上學》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著作《科學的歷程》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北京市科學技術獎,著作《時間的觀念》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精彩書評
本書既從西方語境,又從中國人對科學認識的實際出發,思考與解釋科學的 本性與本源,具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并且深入淺出,易于理解和接受,是我見到過的Z好Z適合當前國人閱讀的科學哲學著作。
——韓啟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
吳國盛先生還原并呈現出科學Z為本源的面貌,以此引發中國人反思并糾正自己對科學的長期誤解。
——饒毅(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講席教授)
韓啟德序
饒毅序
第二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現代中國人的“科學”概念及其由來
第一節 兩種基本用法
第二節 科學:夷之長技
第三節 科學:來自日本的西方詞匯
第四節 科學:替代性的意識形態
第五節 小結
第二章 西方科學溯源:希臘理性科學
第一節 science 辭源及其演變
第二節 “仁愛”與“自由”:東西方不同的人性理想
第三節 “科學”作為希臘的“人文”
第四節 自由的學術:希臘科學的非實用性與演繹特征
第五節 希臘數學作為自由學術的典范
第六節 科學與禮學:希臘與中國的天文學
第七節 自然的發明與理性科學的誕生
第八節 小結
第三章 現代科學溯源之一:沒有基督教就沒有現代科學
第一節 沒有基督教就沒有現代科學
第二節 大學:自由學術的制度保障
一、大學是一個自治機構
二、大學提供基督教世界普適的學問標準
三、大學以講授自由之藝為基本
四、大學以自由辯論為主要教學方式
第三節 經院哲學:中世紀的科學形態
第四節 唯名論革命為現代科學開辟道路
第四章 現代科學溯源之二:數理實驗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
第一節 求力意志: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
一、從理性自由到意志自由
二、人類中心主義
三、征服自然
四、實驗科學
第二節 世界圖景化:自然數學化與世界圖景的機械化
一、自然的數學化
二、空間化
三、時間化
四、機械化
第五章 西方另類科學傳統:博物學
第一節 什么是博物學
第二節 西方現代博物學的興衰
一、現代早期:從文藝復興到16世紀的博物學
二、17世紀的博物學
三、18世紀的博物學
四、19世紀:博物學的黃金時代
第三節 博物學的當代意義
第四節 重建科學譜系
第六章 傳統中國的科學
第一節 李約瑟難題
一、中國古代無科學
二、中國古代有科學
第二節 中國古代的博物學
一、概念界定
二、李約瑟范式及其局限
三、以博物學眼光重建中國科學史:天地農醫
結語
附錄一 對批評的答復
附錄二 地方性知識的哲學和社會學
名詞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