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時候,常常聽到關于徐文長的傳說。
在炎熱的夏日傍晚,村里的老人們聚集在一起,一邊品茗,一邊興致勃勃地講述著徐文長的趣事。
他們的講述充滿了激情,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忍不住捧腹大笑。在這些故事中,有一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天,徐文長在橋邊看到一位農夫挑著一擔糞便走來,他提議道:“這橋上挑著糞便,行走不便,我來幫您抬過去吧。”
農夫見狀,便答應了,并遞給徐文長一只糞桶。徐文長順利地將糞桶抬過了橋,然后對農夫說:“現在我累了,另一只糞桶您自己想辦法吧。”農夫一聽,頓時傻眼,感到十分氣憤。
盡管徐文長聰明過人,但他喜歡捉弄別人的性格讓年幼的我難以理解。
這些略顯粗俗的故事,讓我對他的印象變得模糊,甚至覺得他缺乏教養。
然而,父親并不認同我的觀點,他認為徐文長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紹興才子,民間流傳的這些故事可能只是后人加以娛樂化而已。在他看來,徐文長無疑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開始更加深入地了解徐文長。他的才華和智慧確實令人嘆為觀止,同時他還是一位熱愛國家的英勇斗士。這些多方面的特質,讓我重新審視了他,并對他產生了由衷的敬意。
在百姓之間,徐渭這個名字鮮為人知,但提到徐文長,則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然而,關于他的名字由來,卻鮮有人知曉。
相傳,徐文長參加科舉考試時,痛斥了科舉制度的種種弊端和黑暗。由于文章太長,試卷無法容納,他便將其寫在桌面、抽屜和凳子上,甚至連凳子腳都不放過。交卷時,他將試卷和桌椅一同背上,交給了主考官。自此,他便被稱為“徐文長”。
徐渭,字文長,出生于紹興。他六歲開始讀書,八歲就能作文,十二歲時已能識別琴譜,模仿揚雄的《解嘲》一文更是轟動了全城,被譽為神童。沈鍊曾稱贊他為:“關起城門,只有這一個。”
如今,在紹興,距離魯迅故居和咸亨酒店不遠的地方,便是徐渭的故居——青藤書屋。
這里不僅是他的出生地,也是他讀書的地方。在他離世后的幾百年里,書屋幾經易主,幸運的是,每位新主人都對徐渭的才學和人格表示敬仰,因此書屋的名字始終未變。
青藤書屋環境幽靜古樸,布局精美雅致,充滿了江南園林的特色。然而,這里也顯得有些冷清和孤獨。
據傳,徐渭在青藤書屋居住時,有一位富家的年輕人前來請教求學的秘訣。
徐渭為他寫了一副奇特的對聯:“好讀書,不好讀書;好讀書,不好讀書。”這位年輕人讀后感到困惑不解,不明白徐渭的用意何在。
今年暑假,我在小學暑假作業本上也看到了這副對聯。孩子們問我這是誰寫的,我告訴他們這是紹興才子徐文長所寫。
有些人認為這是歷史上最懶惰的一副對聯,因為上下聯的字完全相同。
然而,實際上這是一副同字異讀聯,上下聯并非完全相同。對聯中的四個“好”字有不同的讀音,上聯的第一個和下聯第二個“好”字應讀作hǎo,而上聯第二個和下聯第一個“好”字應讀作hào。正確的讀法應該是:
好(hǎo)讀書,不好(hào)讀書;
好(hào)讀書,不好(hǎo)讀書。
這副對聯意思是,一個人在年輕時期精力旺盛,能夠好好讀書,但卻不喜歡讀書,最終浪費了青春時光。等到年老時才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想要用心去讀書,但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因為身體狀況已經不允許他們再好好讀書了。
確實如此,年輕時我們往往覺得讀書是一件很累很辛苦的事情,總覺得自己去做其他事情會比讀書更容易,所以總是想方設法逃避讀書。
然而,當我們步入中年,開始承擔起家庭的責任,才發現原來生活中有那么多需要面對的問題。
我們需要贍養年邁的父母,還要承擔子女的學費和生活費,更不用說房貸、車貸和工作壓力了。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渴望不斷提升自己的職場競爭力,希望能夠通過考取各種資格證書來獲得職稱晉升的機會。然而,悲哀的是,我們已經很難靜下心來學習了。
因為我們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每天忙于工作和家務,還要照顧孩子,幾乎沒有屬于自己的私人時間。
長時間沉迷于刷手機、看電視和看小說,讓我們的思維變得越來越懶惰,很難再像以前那樣專心致志地投入到學習中。
徐渭的這副對聯提醒我們要珍惜年輕時的寶貴時光,多讀書,認真讀書。
無論是家境優越還是家境貧寒,我們都應該珍惜機會,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未來的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本文轉自公眾線上書籍公眾號的文章。僅供學習交流,圖文如有侵權,請來函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