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總說要向死而生,就是在提示人們:生命只有一次,要高質量地去生活,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努力使其綻放,才能不虛此生。今日與友人閑聊,漫無目的地交流中,剛好談及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這個話題,引發(fā)一些思考,未免遺忘,記錄如下:
甲:在這片土地上,只有低調做人做事,才可平安順利度過一生。其實,我們歷史上有那么多類似的古人教誨,只是現代文明讓我們有了一種自由的幻象。
乙:你的話讓我想起一句臺詞。
甲:生命,不管是人還是其他物,其價值和意義在于自身的存在,而不是它相對于其他物的功效。懂得從內在性的審美角度欣賞自我,而不是從外在性的功利角度看待自我,是自主性和自由的象征。
乙:這就是絕對價值與相對價值即價格的區(qū)別。
甲:是的。人的生命是內在的、絕對的,所以才應該并值得尊重,才會有人權。當然,對大部分人來說,他會說,你這是上帝視角,而不是人的視角。
乙:嗯,并且人也要自尊。我覺得黑格爾有句話說得挺好:人要尊重他自己,并自視能配得上崇高的東西。
甲:黑格爾在小邏輯中的這段話,我上課時候也經常引用。只是,我感覺他的意思和我們這里說的還不一樣。黑格爾基于人擁有理性的潛能而強調人的尊嚴,認為人應該努力追求由理性所展現出來的真理和科學,那是人們應該追求的崇高事業(yè)。身體和感性在黑格爾那里的地位很低,雖說沒有被他所忽略,但也僅僅是處于他探索精神事業(yè)的邊緣性地位。這就與我將身體和精神都置于同等重要地位的觀點不同。我認為,生命的尊嚴在于內在性,或者說是自身性,這種內在性是指身心在內的統(tǒng)一性,它不僅僅是指向精神性的意識,也包含著感知性的身體。承認身心自身均有著獨特的價值和意義,而不是向黑格爾那樣厚此薄彼,重精神輕身體,是現代人權的根本性特征:生命權是人權的基礎,財產權和言論自由權只有立足于生命權基礎上才有意義。從這個角度看,現代文明對待人的生命的態(tài)度和體驗,就不再僅僅將其視為是理性的事業(yè),同時也是感性的事業(yè)。認真對待權利,也就意味著認真要對待身體和精神。
乙:你真不愧為老師,善于勾起別人的求知欲。突然想到竇文濤說,魯迅提到男性文人的兩大愛好:一是誘良為娼,二是勸風塵女子從良。你別自行代入哈,我只是突然想起這個觀點
甲:沒事,我那那么容易被帶偏。我現在的處事態(tài)度就是唯有遵從自己的身心感受,才能破除那些權威和道德的幻象。人生想活出自由的狀態(tài),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一不小心就活成了別人期待的奴隸,卻自以為是人間正道的典范。
乙:人間清醒!
甲:你也是人間清醒。有些人,說一套作一套。魯迅也是這樣。別太信,也別都不信。
乙:溫和的懷疑主義者。
甲:凡事多從自己的身心感受出發(fā),就會發(fā)現萬千世界都是人的鏡像,沒有絕對的真理,只有相對真理。每個選擇都是立場問題,都是自我欲望的鏡像投射。
乙:好像應了那句話: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甲:哲人總是說要向死而生,然后才是生命的真正開啟。海德格爾用他的行動和思考告訴了我:身與心都要去滿足,不要被理性的幻象所蒙蔽。因為心靈的載體就是身體,但是,他們都不愿意去談論身體的欲望,還說要向死而生,鬼話連篇,不要被騙了。
甲:要走出學徒期,學會自我立法和理解,才能真正成為自由的現代人。
乙:看來你很重要,一個亦師亦友的存在。
乙:好吧,送給你一句話,讓你自戀一下:“Smart Is The New Sexy”(睿智是一種新式性感)。
甲:好的,記下來了。謝謝!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物的沉思與守望。轉載僅供學習交流,圖文如有侵權,請來函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