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荷]格特·比斯塔 著,丁道勇 譯
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05月
推薦語
在科技昌明的今天,人對世界的理解和操控,達到了空前的程度。也正因為如此,教育越來越顯現出人類中心化傾向。學校教育鼓勵人信任自己的判斷,以至于對傾聽世界、他人乃至內心真切感受的能力構成了傷害。比斯塔的這本《世界中心教育》,敏銳發現了現代教育的這一問題,強調教育應以世界為中心,而不是以兒童或課程為中心。在論述生存取向教育的同時,也以正面的姿態強調了教師教的重要性。本書可以為我國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新穎的視角和思考。
編輯推薦
在世生存 與世共存
走向以世界為中心的教育
《世界中心教育》是荷蘭著名教育哲學家格特·比斯塔的重要作品之一。格特·比斯塔認為,教育應以世界為中心,而不是以兒童或課程為中心。本書詳細討論了教育的生存取向意味著什么,以及這為什么應該成為當今教育迫切要關注的問題。本書強調了教的重要性,認為教不應被簡單理解為知識和技能的傳輸,教是將學生的注意力(重新)引導到世界之上的一種行為。本書向教育界傳達了這樣一種判斷,即當今教育迫切需要以世界為中心。這將有助于廣大讀者從更為廣闊和長遠的視角來認識與理解教育。
本書第一章首先通過探討“我們要對兒童做什么”,揭示了教育問題從根本上說是生存論問題,而教育工作就要指向個體的在世生存、與世共存。第二章從“學校”與“社會”的關系角度切入,分析了“社會應該為學校做什么”。第三章詳細展開論述了“教育問題本質上是生存論問題”這一觀點,強調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理論建構和教育實踐中體現教育的生存論取向。第四章詳細探討了教育實踐,探討了作為教育目的三大領域之一的主體化概念包含的內容。作者特別提醒教育工作者,教育性工作是一種刻意的行動,對于學生而言,教育是某種給予而不是選擇。而這一觀點構成了第五章的核心。第五章探討了“給予”的概念與內涵,并通過強調教的三個“禮物”來說明給予在教育中的表現。第六章繼續討論教。作者指出,不僅僅是教的意圖,而且教的形式本身也具有教育意義,教育性工作旨在召喚學生關注這個世界,并且去關注自己的這種“關注”。第七章回到世界中心教育的理念,探討如何更好地理解個體與世界的相遇,教育性工作在這一觀念指引下又該如何開展。
目 錄
前言 / 001
致謝 / 007
第一章 我們要對兒童做什么? / 001
第二章 學校需要何種社會? / 016
第三章 帕克斯–艾希曼悖論以及教育的兩個范式 / 030
第四章 重新審視主體化 / 048
第五章 學習化、給予與教之禮物 / 069
第六章 形式也重要: 指向作為教育之要義 / 089
第七章 世界中心教育 / 106
參考文獻 / 121